2015年6月20日,bevictor伟德官网邀请美国佩斯大学牛卫华教授与纽约州立大学戴耘做客“科技与教学论坛”。
牛卫华教授与戴耘教授分别做了题为“Chinese Creativity: Conception and Measurements”和“创造力培养的三种理论:兼谈相关研究方法和实践意涵”学术报告,报告地点为雁塔校区教学一楼303室。两场报告均由中心主任胡卫平教授主持,重点bevictor伟德官网博士生、研究生以及我们其他学院的老师和同学聆听了此次报告。
6月20日上午,牛卫华教授做了主题为Chinese Creativity: Conception and Measurements。她首先简要回顾了自己过去的研究成果,其研究课题包括三个方面:创造力评估及表现的跨文化研究、创造力发展的因子分析以及不同情境中创造力发展的个体差异的研究。她强调个体与环境的因素对于创造力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相比于西方,在中国环境因素显得更为重要。之后,她细致讲解了中国本土创造力的概念,重点阐述了为什么需要一个新概念和是否存在中国本土创造力概念的问题,然后她从内隐理论、外显理论与日常生活三个方面给出了存在中国本土创造力概念的证据。最后,她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讲述了关于创造力测量的几点思考。在互动环节,牛卫华教授对现场师生的问题进行了一一回答,并就中国本土创造力概念的定义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下午,戴耘教授做了主题为“创造力培养的三种理论”的学术报告。他首先概述了创造力培养的三种理论,分别为创造力培养作为思维课程的“思维派”,即托伦斯模式;创造力培养作为个人化知识建构的“建构派”,即费尔德曼模式;创造力培养作为有意义实践参与的“实践派”,即索耶模式。然后,他分别从心理学背景、心理过程和研究方法、教育策略、案例分析和教育意蕴等方面对三种创造力培养理论进行了阐述。之后,他提出了“思维-建构-实践的整合观”,并强调了创新人才形成的内部和外部成因。最后,戴耘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阐述了一个以思维-建构-实践整合观为基础的创造力培养课程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在互动环节,戴耘教授对现场师生的问题进行了一一回答,并就三种理论的特色与差异以及创造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两场报告使师生们既获得了关于中国本土创造力概念与发展的前沿知识,又了解到了美国教育环境下创造力培养的观念和现状。这不仅极大扩展了学生们的研究视野,而且加深了对创造力概念的理解,丰富了对创造力研究与培养的方法和思路。到场师生均表示获益匪浅、深受启发。

